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

William 走出哀傷日記 (116) 2010 世界冠軍麵包

Leanne,

忘記從甚麼時候開始,您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麵包癡。和您到歐洲,每天吃着不同的麵包,對我來說,天天都是一樣,都是麵包,而且是硬的麵包,吃到我口腔都受損,您卻特別鍾情於硬的麵包。


您還上堂學做麵包,西式和中式都學了。十多年前,家用麵包機仍未曾普及,我們家已經配置了,是made in Japan。遇上好的麵包店,您必去試試。我記得Pumpernickel是您其中之favorite。日子有功,我現在也沒那麼抗拒麵包,還學到分辨好與更好的。


原來有一個世界麵包比賽,心想不是日本便是德國。這個比賽由法國知名的酵母公司Louise Lesaffre每三年舉辦一次,是全球烘焙業最關注的盛事,參賽者從五十個國家,經過各大洲的選拔賽篩選出最後的十二隊。結果是大跌眼鏡,是台灣拿下來,還是屏東鄉下一個麵包師傅。您看看。

去年,我在新聞看到一個台灣的麵包師傅拿到世界麵包比賽冠軍,雖然香港媒體沒有很深入的報道,但我對這個素未謀面的人的成績很感動。今天,我在高雄街頭誤打誤撞下,竟然走到了這家店的門口。
這家以主廚為名的吳寶春(麥方)店,店外大排長龍,我當然也要排一下。入到店內,每種麵包都很特別,而每個牌都寫上主要材料,如我買了的南瓜麵包,就清楚地寫上成分,包括日本麵粉、無鹽奶油、鮮奶油、糖、台東新鮮南瓜和雞蛋。台灣素食者很多,所以也有個方格寫了奶蛋素,顧名思義就是沒有肉、但有牛奶有雞蛋。而連牛奶雞蛋也沒有的就寫上全素。我還買了有煙肉、芝士的薩爾斯堡,以及走近已經很香的松露野菇小法國,就是上面有松露醬的小型法包,還有橘皮巧克力包。看看價錢,一點也不便宜,普通的小麵包,每個也要60至90台幣(一般麵包店15至30台幣已可買到)。心中的即時反應是:拿到世界冠軍的名牌效應和順勢起價的名牌價錢。
這時,我用電話上網,看看他拿冠軍的那個包叫什麼?就是「酒釀桂圓麵包」。這包是要預訂的,還要350台幣一個,現在台幣還要貴了,豈非百元港幣一個麵包?學我外公話齋,係咪食咗曉飛?當然要訂一個試試,翌日中午有取。那我付了錢,拿着今天的那幾個小麵包,價錢和名譽給消費者的期望是最現實和殘酷的。左腳一踏出門外,我先把最期待的南瓜包咬了一口。OMG,很想回去多買一個,可是人龍很長又要再排隊了,好吃得不得了,麵包鬆緊度剛剛好,吃到麵粉香。南瓜沒有濕,一點點的奶油味就像喝南瓜濃湯一樣……


第一天吃的每一個麵包都叫我充滿驚喜,除了南瓜包外,就如那深啡色的橘皮巧克力包,那橙皮的香味和黑朱古力粒的味道配合得天衣無縫,不會過甜又不會濃得像在吃朱古力蛋糕。第二天,我帶着無比的期待去拿預訂了的冠軍包:「酒釀桂圓麵包」。
吳寶春生長於屏東鄉下,本來家境已經貧窮,但十二歲時他的父親更不幸過世,他和八兄弟姊妹就是媽媽一手帶大。吳寶春國中畢業後離鄉北上,到台北當麵包學徒。在當了十幾年的傳統麵包師傅後,再學習新式麵包製法。而他也參加國際麵包比賽去挑戰自己,奪得個人組歐式麵包優勝獎,並取得角逐2010年第七屆「世界盃麵包大賽」世界個人賽冠軍的資格。
這個比賽由法國知名的酵母公司Louise Lesaffre每三年舉辦一次,是全球烘焙業最關注的盛事,參賽者從五十個國家,經過各大洲的選拔賽篩選出最後的十二隊。那次比賽,吳寶春就創作了「酒釀桂圓麵包」。他捨棄常見的葡萄乾,選擇了台灣最家庭風味的台南煙燻龍眼放入麵包中,並加入酒釀。
原來這創作,來自他記憶中最美好的味道,就是小時候母親在一年一度的冬至時都會做「桂圓糯米糕」,在貧窮的家中煮出幸福的美味,他就是希望讓大家都吃到這個幸福的滋味。
我從那巨大的酒釀桂圓麵包中撕了一塊來吃,還是剛出爐溫熱的,味道竟然是有層次的:入口有麥香,之後就吃到酒釀的甜美,最後就是龍眼的煙燻味,超神奇。要不是想寫這一篇文章,也不會去research。我再次在吳先生的故事中證實:美味都來自愛和分享。
William
2011.11.28

後記:

法國總統吃的麵包

到歐洲旅行,餐廳常會供應切成一段段的法式長麵包,可惜很多都是皮硬肉乾,撕開來吃時弄得一枱麵包碎,只是法國人抱著一條 baguette 在巴黎四處走是一個深入人心的形象,為何喜歡吃這麵包?

每年巴黎都會舉辦一個法式長麵包比賽,邀請位於巴黎市內的麵包舖參加,冠軍麵包店除了有四千歐羅獎金外,在往後一年是香榭麗總統府的指定 baguette 供應商。唯一參賽條件是只能用麵粉、酵母、鹽和水做麵包,不能加入其它成份,且要在店內烤焗,比賽的目的不是要研發新口味,而是要維持傳統,年復年地把做法式長麵包技術流傳下去。這是法國人的情懷,創新雖好,但先不要忘本。

心想也是時候好好認識怎樣才算是一條好 baguette 了,在網上找到數家近年得獎的店舖,便到巴黎作試食遊。冠軍麵包店都在門外貼上巨大獎項,很能感受那光宗耀祖的喜悅。買了麵包急不及待在店外研究,baguette 瘦長但感覺墜手,不是輕飄飄的光賣空氣,外皮光亮呈深蜜糖色,中央七條平均長濶刀痕令麵包在烤焗時發大。撕開來吃皮薄而脆,有吃薯片的鬆脆質感,麵包內部米白色極其濕潤,氣泡有大有小,帶果仁香氣,和慣常吃到的完全不同,這才明白法國長麵包的精髓所在。 

跑回店內問麵包師傅,為何在餐廳常常吃到又乾又硬的麵包?那年輕師傅笑說 ,baguette 傳統上是吃飯前才到麵包店買,即買即吃才有那完美質感,放久了皮不再脆,如餐廳般切開存放,在乾燥天氣下不一會便變成乾硬化石,自然難吃。問起才知這麵包店由他父親創辦,年年參加比賽,終於在五十九歲時得到冠軍,翌年高高興興地退休把店舖交他打理。

隨口問他得到冠軍是否真的對生意有幫助,他坦白說以前每天只能賣百條法包左右,得獎後平均日賣三百條。飛快心算,以每條七亳歐羅計,每月賬面多賺四千多歐羅,難怪這比賽有如此吸引力。

自己在家也會做麵包,自然想知道如何得到這效果,和法國師傅交手多了,知道他們絕不介意回答這類問題,反而是開心有人欣賞自己的產品。這年輕人也沒有例外,直接帶我進廚房看他如何做包,家中做麵包習慣是一份麵粉加約六成水,這 baguette 要近七成水,那粉團濕軟黏手實在不好處理,只見他手起刀落,切出適當份量搓成長條,放在像絨布的物料上讓其第二度發酵。在送進二百五十度焗爐前用超薄剃刀片在粉糰上輕輕切七刀,那焗爐在烤焗初期會自動噴出水蒸氣,這是令皮脆而色帶金黃的秘訣,十多分鐘後便做好完美的 baguette。看似簡單,只是知易行難,所以他也無懼公開技巧。

離開巴黎時忽發奇想,菠蘿包和蛋撻都是香港原創,或在這裡發揚光大的地道美食,中西合壁地屬早期的 fusion 食物,各有個性,若能弄個比賽,用最基本的指定材料,考工夫做出最軟綿的麵包、香口的菠蘿酥、鬆化的撻皮和馥郁的蛋奶餡,除了讓技術長傳外,也把如何欣賞好菠蘿包、蛋撻的學問流傳下去,亦順道表揚長居幕後的師傅,令他們風光一會也是美事 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